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2023年度招收博士后人員公告
?
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生物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獲批于2009年。
基礎醫學學科涵蓋了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病原生物學、免疫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等主要二級學科,上述二級學科均為北京市重點學科。該學科擁有2個北京市協同創新中心(重大傳染病防治和心血管重大疾病防治),以及2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熱帶病防治研究和代謝紊亂相關心血管疾病),為基礎醫學學科的整體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原動力和支撐力。
生物學學科涵蓋了神經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等主要二級學科,上述二級學科均為北京市重點學科,其中神經生物學是國內首批博士點和國家重點學科。
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是校本部內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的學院之一。學院倡導科研強院之風,堅持學術興院之路,注重整合多學科資源,走基礎-臨床相結合的聯合攻關之路,發揮學校的臨床優勢,不斷提高申報重大項目(點)的能力,推動科學研究不斷向更高層次邁進。
一、?招收條件
1、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遵紀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
2、獲得博士學位一般不超過3年;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年齡一般不超過35歲;
3、具有扎實的學科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能及時了解本學科及相關學科國內外發展動態,博士以來公開發表論文、出版著作等;
4、符合國家及學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的其他要求。
二、?招收專業
具有生物學、基礎醫學或相關專業博士學位。
三、相關待遇
1、提供實驗平臺及科研環境;
2、按學校中級崗位兌現工資待遇、繳納五險一金;
3、提供集體宿舍;
4、支持申請相關博士后人才支持計劃或其它基金項目;
5、根據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相關政策,辦理子女入托入學、升學和出站落戶等事宜。
四、報名方式
申報者首先與意向導師溝通,導師同意后,學院進行資格審核、進站考核,考核通過者學院上報學校審批。
學院常年面向國內外招收博士后人員。
五、聯系方式
聯系人:劉老師
聯系電話:010-83916595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合作導師簡介
?
王松靈教授
王松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優秀履職獎獲獎者,教授、主任醫師。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中華口腔醫學會副會長,北京醫學會副會長,口腔健康北京實驗室主任。Current Medicine?主編,Oral Diseases及JOR副主編,《醫學教育管理》主編、《今日口腔》主編。發表論文249篇,其中以主要作者發表英文論文167篇。第一完成人獲2003及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獲威廉蓋茨(William J. Gies)獎、吳階平醫藥創新獎、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研究方向為唾液腺與牙再生。發現人細胞膜硝酸鹽轉運通道,該通道與硝酸鹽對維持機體穩態有重要作用,提出穩態醫學的概念,研發基于硝酸鹽的耐瑞特新藥;揭示牙發育新機制,研發牙髓干細胞新藥,成功實現生物性牙齒再生。
研究方向:口腔健康與全身慢病防治,穩態醫學
招收人數:1人
招收條件:具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等相關專業背景。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
?
張晨教授
張晨教授,首都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黨委常委、副校長,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主任。同時擔任轉化醫學與創新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北京市神經再生修復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學科評議組(生物學、生物工程組成員)、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雙聘研究員”;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理事、北京神經科學學會第十屆副理事長。
曾承擔包括國家杰出青年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自然重大研究計劃集成項目、國家優秀青年項目等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20余項。以主要作者在Nature、PNAS、Neuron、Nature Neuroscience等發表100余篇論文,SCI總引用2700余次,F1000推薦6篇。入選國務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國家杰出青年、國家優秀青年、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青年北京學者、北京市長城學者等。帶領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榮獲“2019年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榮獲中華醫學科技獎-青年科技獎、新加坡“Outstanding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獎項、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排名第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等。
研究方向:神經連接(突觸)形成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相關神經疾病中的應用。
招收人數:6人
招收條件:1. 獲得生物學或醫學相關專業博士學位;2. 對科學研究有熱情、對個人發展有期望。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
?
楊菲教授
楊菲,現任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教授,博導,系主任。北京大學博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后,研究助理。主要研究慢性疼痛的藥物和非藥物干預手段,以及慢性痛發生發展的中樞和外周神經生物學機制。以第一和通訊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Anesthesiology、Pain、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等雜志發表SCI文章20余篇。入選北京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和百千萬人才工程項目,目前擔任北京神經科學學會疼痛與感覺障礙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疼痛醫學雜志》編委。
研究方向:慢性疼痛、神經保護
招收人數:1人
招收條件:申請人應具備生物學、基礎醫學相關專業背景,具有獨立從事科研的技術和思維能力,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或已被接受,神經生物學專業博士或熟悉膜片鉗技術者優先。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
??
雷慧萌教授
雷慧萌,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獲清華大學生物系學士學位。2008年獲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神經生物學系博士學位。先后在美國杜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后研究。2011年入選北京市第五批海聚工程(青年項目)。實驗室綜合應用電生理、在體光纖記錄、光遺傳學、化學遺傳學、神經示蹤、行為學等技術,研究神經精神疾病(強迫癥、自閉癥)的神經環路機制,并進行新型治療手段及藥物靶點的開發。研究成果以通訊或第一作者發表在Neuron , Current Biolog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Journal of Psychiatry & Neuroscience等雜志。
研究方向:強迫癥與自閉癥的神經環路機制
招收人數:1人
招收條件:1. 具有以下研究經驗優先:在體鈣成像,在體光纖記錄,腦片膜片鉗;2. 具備較好的溝通和中英文寫作能力。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
??
劉琰教授
劉琰教授,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本科畢業于武漢大學,研究生就讀于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師從饒毅教授。隨后在北京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之后在北京大學做副研究員,2021年入職首都醫科大學。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項目、科技部青年973、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北京市腦計劃。以第一作者、共同通訊作者及共同一作發表Nature、Neuron、PNAS、Cell Discovery等知名雜志論文。
研究方向:社會行為的神經環路及分子機制
招收人數:2人
招收條件:獲得博士學位,接受過神經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及相關學科訓練。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
?
孫文智研究員
孫文智,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2004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在美國杰克遜實驗室(Jackson Laboratory)任研究員科學家,2012在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詹寧斯研究園(Janelia Research Campus)任研究專員。2016入職上海科技大學 iHuman研究所任研究員,助理教授。2018年入職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任研究員,2020年入職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任研究員。
近年來,致力于探索情緒情感的神經環路機制的研究,揭示了 VTA 多巴胺能神經元在延遲滿足這一心理過程中的神經基礎,為提高自控能力和治療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提供了思路。發現了VTA GABA神經元抗精神病的作用機制,提示VTA GABA神經元及其相關神經環路有望成為治療精神病的新靶點。發明了多種用于小鼠立體定位,病毒精準注射,微透鏡埋置等國產化專利設備,推動和促進了我國神經環路的基礎研究。發明了一種快速將外源基因導入整體大腦并實現表達的在體基因遞送技術,有望為我國基因治療領域開辟一個新的方向。
研究方向:?抑郁癥發生的神經環路基礎和分子機制
招收人數:?1人
招收條件:?博士畢業或即將博士畢業,對情緒情感或抑郁癥的神經環路研究方向感興趣,有好奇心有探索欲,有科研合作精神。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
??
楊朝陽教授
楊朝陽,教授,博導,主持完成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從事應用組織工程學方法修復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研究。研發出具有長時程緩釋功能的生物活性材料支架,使得向靶組織長期遞送生物活性分子成為可能;國際上首次證明激活成年內源性神經發生修復大鼠完全性脊髓損傷,利用全基因轉錄組分析揭示了分子機制;國際上首次應用生物活性材料支架誘導高等靈長類-恒河猴皮質脊髓束長距離再生修復脊髓損傷;采用生物活性材料支架修復成年海馬損傷,改善空間學習認知障礙。在STTT,PNAS,Biomaterials等期刊上發表論文30余篇。獲“2018年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自然科學一等獎”,“2018年中華醫學會-醫學科學技術三等獎”,“2012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研究方向:應用組織工程學的方法修復神經系統損傷的研究
招收人數:不限
招收條件:獲得生物或醫學或生物醫學工程相關專業博士學位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
??
尹艷玲教授
尹艷玲,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生理科學會、北京認知科學會理事,本人多年從事缺血性腦卒中發病機制的研究。近5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針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病機制及其防治策略代領團隊開展了大量研究,系統揭示了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病時神經元損傷的機制,旨在尋找缺血性腦卒中神經元保護的有效干預藥物靶點,我們發現在缺血急性期神經元內出現巨自噬瞬時上調,之后出現了功能性溶酶體儲積,可以造成神經突觸功能的損傷,針對神經元自噬功能的治療策略可以緩解神經元損傷,并減輕突觸功能表型。以往的研究成果得到國內外專家同行的認可,本人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12篇,其中中科院認定的一區top期刊論文被國內多家媒體報道。
研究方向:腦卒中發病及干預機制研究
招收人數:1人
招收條件:獲得博士學位不超過3年,在生物學或基礎醫學領導具有較豐富的科研經驗及較強的科研能力,可獨立開展生物學實驗,英語寫作能力較強,可熟練進行分子生物學實驗操作,掌握生物信息學分析方法。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
?
劉慧榮教授
劉慧榮,教授、博士生導師,心血管受體免疫學領域研究專家。現任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系主任;代謝紊亂相關心血管疾病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代謝紊亂相關心血管疾病國際合作實驗室主任等職。2018年率領團隊榮獲首屆“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此外,獲得北京市“高創計劃”領軍人才;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新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省級人選(333人才)等稱號。主要社會任職:國際動脈粥樣硬化學會中國分會理事;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動脈粥樣硬化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年病學分會衰老基礎醫學專家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生理學會循環生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在Circulation、JACC、Cardiovascular Disease等雜志發表SCI論文101篇,累計影響因子為409.09,H index為27;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15篇。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的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8項)、科技部973計劃前期研究專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的資助。榮獲華夏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山西省高等學校自然科學一等獎,山西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科研類獎勵36項。
研究方向:GPCR自身抗體與心血管疾病;老年心臟疾患易感性的機制和保護。
招收人數:1人
招收條件:1.優先考慮有臨床教育背景及結構生物學研究背景者;2.已經或即將獲得博士學位,并在重要學術期刊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3.具備較好的科技英語寫作能力。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
曲愛娟教授
曲愛娟教授為首都醫科大學生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系教師,博士生導師,科技處副處長。200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專業,獲得學士學位;200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部生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系,獲得博士學位;2008年至2014年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癌癥研究所進行博士后研究;2014年受聘于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系。擔
任中國生理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常務理事、北京生理科學會常務理事。Metabolism-Clinical & Experimental、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Cell Physiology等SCI雜志的審稿專家。研究領域為新血管重塑性疾病的基礎與臨床轉化研究,尤其是低氧誘導因子及代謝性核受體在動脈粥樣硬化、主動脈瘤/夾層及慢性心力衰竭中作用及機制的研究。曾獲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食品添加劑辦公室聯合基金1項,國自然重大研究計劃等5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B類重點項目2項,北京市教委長城學者計劃,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學校青年教師基金等項目。在國際相關領域專業雜志發表SCI論文50余篇,其中包括Circulation、Hepatology、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等。
研究方向:低氧及代謝性核受體在重塑相關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臨床轉化研究
招收人數:1人
招收條件:1.具有生物學或醫學等相關專業背景;2.以第一作者(含并列)發表1-2篇高水平SCI論文;3.具有生物信息學相關背景或掌握生信分析技術者優先;4.已取得或即將取得博士學位,年齡一般不超過35周歲;5.符合國家及學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的其他要求。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
?
朱進霞教授
朱進霞教授為生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學系教師,博士生導師。曾留學美國密西根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先后在Gastroenterology,Lancet,J Physiol-London,Br J Pharmacol,ACTA Physiologica (Oxf), ?Am J Physiol 和 Transl Res等國際專業期刊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2004年作為北京市特聘教授、學科帶頭人引進到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理學系,組建胃腸功能研究平臺與團隊。目前兼任中國生理學會消化與營養專委會主委,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神經胃腸病學專業委員會副主委,《生理學報》副主編,《生理科學進展》常務編委,中華醫學會消化動力學組委員,以及美國胃腸病學會會員等。
主要研究成果1)首次構建了類似帕金森病早期胃腸功能紊亂(胃癱、便秘等)的雙側黑質損傷大鼠模型,揭示了其胃腸功能紊亂的發生機制。研究工作被Lancet Neurol.,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Gastroenterology,Prog Neurobiol等期刊引用。模型被寫入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Pharmacol.;2)提出5-HT促進腸粘膜分泌的負反饋調節通路、消化道可以合成多巴胺、多巴胺通過D2R促進胃蛋白酶原及十二指腸黏膜HCO3-分泌、通過D5R促進杯狀細胞分泌黏液并參與腸黏膜屏障調節等。成果發表在ACTA Phsiologica, Br J Pharmacol., Transl Res., Am J Physiol.等雜志;3)主編出版專著“Dopamine in the gut”,2021,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Pre Ltd出版。
研究方向:腦-腸神經-內分泌-免疫-菌群與胃腸功能及功能紊亂的機制研究
招收人數:1-2人
招收條件:除具備較好的科技英語寫作能力(發表國際專業期刊文章或/和執筆申請專利項目等)外,具有下列研究背景者優先:1)具有神經科學、基礎醫學、藥學或胃腸功能或胃腸疾病研究背景,希望結合胃腸神經-內分泌-免疫或腸道菌群等開展研究,探索和揭示重要的胃腸功能調節與功能紊亂的機制;2)希望利用合作導師團隊改良成熟的帕金森動物模型研究包括胃腸功能紊亂在內的帕金森病早期出現的非運動功能紊亂的機制;3)希望利用合作導師團隊成功構建的Hp感染模型開展相關的胃腸病理生理與功能紊亂的機制研究。為臨床相關疾病的診療提供靶標。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徐志卿教授
徐志卿博士,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生物學系/病理系教授,博導,病理學系主任。1997年獲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博士學位,2001年起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先后任研究員和高級研究員,2009年入選為北京市首屆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北京市特聘專家,并榮獲北京市高校高層次人才稱號和第五屆中國僑界貢獻獎(創新人才)。兼任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應激神經生物學分會主委;《Stress and Brain》主編。多年來主要從事腦重大疾病(抑郁癥及癲癇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的神經遞質和環路機制研究,并對G蛋白偶聯受體膜轉運的分子機制也進行了深入探討。近年來重點關注物理性腦刺激抗抑郁的神經調控環路機制。已在《PNAS》等重要國際學術雜志上發表SCI論文110多篇(總引用超過6500次, H因子大于45;來源Google Scholar)。已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項目973(子課題組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課題項目。
研究方向:腦重大疾病(抑郁癥、阿爾茨海默病和癲癇)神經環路和遞質受體機制
招收人數:1人
招收條件:1.具有神經生物學、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生理學、病理學等相關專業背景,具有與本實驗室研究方向相關的知識、技能、及研究經歷者優先考慮;2.具備較好的科技英語寫作能力,優先考慮博士期間曾以第一作者發表過(或已被審稿小修中)本專業領域權威學術論文;3.科研思維活躍,具有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誠實守信,工作細致踏實,認真負責,善于思考和表達,具較強的工作責任心和團隊協作精神。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
??
金新春教授
金新春,教授,博士生導師,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系主任。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先后在美國加州大學等進行博士后研究。2019年調入首都醫科大學工作,2020年5月起任人體解剖與組胚學系主任。Brain Injury及Medical Gas Research 雜志編委、Neuroscience Bulletin青年編委、中國藥理學會生化與分子藥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及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藥理學會心血管藥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自然科學基金評審人、博士后基金評審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基金評審人。課題組已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Neuropsychopharmacology,Aging cell等雜志發文20余篇。
研究方向:該團隊致力于腦血管病與認知的研究,期望解決以下問題:
(1)急性腦梗后如何減少tPA溶栓及機械取栓后的腦出血;
(2)如何促發腦缺血后神經功能的恢復;
(3)自閉癥的發病機制及治療靶點研究。
招收人數:1人
招收條件:1.具有細胞生物學或者發育生物學專業博士學位,具備腦血管病機制研究經歷者優先;2.具備較好的科技英語寫作能力,發表1-2篇SCI論文。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
陳萍教授
陳萍,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2002年本科畢業于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2009年獲得英國諾丁漢大學博士學位。2009-2019任職于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19年起受聘于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主要從事染色質表觀遺傳調控及其異常導致相關疾病的機制研究,研究工作主要包括:①染色質結構和表觀遺傳調控的分子機制及其在基因轉錄中的生物學功能;②染色質調控在免疫系統中的功能及其異常在相關疾病發生、發展中的機制。在Science,Mol. Cell,JACS,NC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面上、青年基金項目,科技部國際重大合作項目和中科院“卓越青年科學家”項目等。
研究方向:染色質表觀遺傳調控及相關疾病機制研究
招收人數:1人
招收條件:1.近期或即將獲得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或免疫學相關領域博士學位,具有染色質與表觀遺傳調控研究背景的申請人將優先考慮;2.熱愛科研,具有較好的團隊合作精神以及較強的鉆研精神和創新意識;3.能夠獨立工作,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英語水平較好,具有學術論文英語寫作和交流能力。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
??
安靜教授
安靜,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系副主任、微生物學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蟲媒病毒的致病機理與預防手段。近年以通訊作者在《Cell Reports》、《PLoS?Pathogens》、《Journal of Virology》、《Antiviral Research》、《PloS NTD》等本領域主流期刊上發表SCI論文40余篇。目前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云南聯合基金重點支持項目1項、面上項目3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及面上項目各1項,獲批發明專利3項。
研究方向:蟲媒病毒的致病機理與預防手段
招收人數:1人
招收條件:相關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
??
吳燕教授
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致力于病毒性傳染病的致病機制與抗病毒藥物研發。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含共同)在Science, Cell, Nature Immunology, PNAS, Nature Microbiology, Cell Research等雜志發表多篇文章。授權國家專利3項,申請國家專利6項,PCT專利3項。
研究方向:病毒性傳染病的致病機制與抗病毒藥物
招收人數:2人
招收條件:1. 誠實守信、性格開朗、身心健康,能盡快到崗工作;2. 年齡不超過35歲,具有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免疫學、生物信息學、醫學等相關領域的博士學位,熟悉病毒培養、分離、鑒定、蛋白表達、純化、動物實驗操作等技術者優先;3.具有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4.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過高影響因子SCI論文者優先;5.具有較強的中英文寫作與交流溝通能力。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
羅大力教授
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藥理系心血管藥理和新藥研發實驗室負責人。長期從事心血管藥理學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常見心臟疾病中的心肌細胞凋亡,心肌肥大和心肌細胞電紊亂的分子機制,及其潛在的藥物靶點和新藥篩選。發現縫隙連接蛋白43中的關鍵位點磷酸化在心臟電傳導和心肌細胞存活穩態中的關鍵作用;發現心肌細胞表達集鈣蛋白-1亞型并在心肌細胞電穩態的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此外,篩選了糖尿病血管內皮損傷的關鍵病生理靶標和相關新藥。承擔和完成國自然項目8項和北京市項目5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發表科研論文80余篇,最高影響因子39.6,獲發明專利4項。
研究方向:集鈣蛋白-1在心臟生理功能與病生理作用
招收條件:1.具有藥理學和病理生理學等相關專業背景;2.具備較好的科技英語寫作能力,文章專利項目等;3..已發表SCI論文1-2篇;4.掌握基本的生理學和藥理學動物實驗,和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
曲顯俊教授
曲顯俊,男,博士,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教授,腫瘤藥理學課題組負責人,博導。
1983年畢業于青島醫學院醫療系,獲醫學學士學位,1989年獲山東醫科大學醫學碩士學位,2007年獲山東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1983年至2001年任職山東省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和研究員。2001年至2003年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威爾斯王子醫院腫瘤中心工作,2005年至2007年分別在東京大學醫學部和英國巴斯大學高訪學者。2003年3月至2013年5月任職山東大學藥學院藥理學教授,任職藥理研究所所長、山東省新藥創制中心藥物篩選平臺主任等職。
2009年和2012年主持科技部重大新藥創制項目2項、國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項目2項,面上項目10余項,北京市基金重點項目等3項。在山東工作期間,2001-2003年國內首次主持完成抗癌新藥“替吉奧”,獲得3個新藥證書等。
研究方向:癌癥發病新機制、藥物新靶點發現及其相關的抗癌藥物藥理學研究。
招收人數:1人。
招收條件:1.具有醫學、藥學、生物學等相關專業背景均可;2.具備較好的英語閱讀寫作能力并發表過文章等。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
金增亮教授
金增亮博士,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2012年畢業于南方醫科大學,獲博士學位;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所博士后;美國Vanderbilt university訪問學者;2021.1-2022.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掛職項目主任;2012年至2022年擔任學系行政秘書及黨支部組織委員。兼任中國藥理學會教學與科普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生化與分子藥理學會委員、北京神經科學學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擔任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 Toxicology Editorial Office副主編,Fundamental research客座主編。研究方向為神經精神藥理及新藥研發。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及面上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北京市拔尖人才培育資助、北京市留學人員擇優資助、北京市委組織部青年骨干人才資助等10余項科研及人才項目資助。作為主要參與人完成軍事醫學科學院牽頭的“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是抗抑郁新藥GW117和阿姆西汀的主要研發人員。近五年來,在抗抑郁和抗焦慮新藥研發領域獲得了JZ-1201、 ZY-1408及GW201等一系列有價值和開發前景的化合物。其中GW117目前已經順利進入臨床II期試驗中。 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國際知名雜志如Neuropharmacology等發表研究論文20余篇。2016年獲得中國藥理學青年藥理學家獎榮譽稱號。
研究方向:神經精神藥理學及新藥研發
招收人數:1-2人
招收條件:1.已獲得博士學位,一般不超過兩年,品學兼優,身體健康,年齡不超過35周歲;2.為人正派,作風嚴謹,熱愛科研工作,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富于團隊意識;3.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發表過SCI論文,高影響因子研究論文者優先,具備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4.熟悉神經精神藥理學或分子生物學領域,具有醫學或藥學研究背景。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
江夢溪教授
江夢溪,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藥理系教授,人腦保護高精尖創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代謝性疾病藥理。美國匹茲堡大學博士,美國懷特海德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后。通過研究內源性代謝酶在炎癥、糖脂代謝和能量代謝中的調控作用,闡明代謝紊亂機制,發展代謝疾病治療新策略。研究成果于Journal of Hepat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學術期刊發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美國心臟協會科研項目等。獲北京市海外青年高層次人才稱號。
研究方向:代謝疾病藥理
招收人數:1人
招收條件:1.獲得(或即將獲得)生物學、醫藥學等相關博士學位;2.具有良好科研能力、工作責任心和團隊溝通協作能力;3.以第一作者在本領域 SCI 期刊上發表過學術論文。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
李麗英教授
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細胞生物學系,二級教授,于北京醫科大學獲學士、碩士學位,于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獲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肝損傷/修復及肝纖維化的發生機制研究。先后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已發表SCI論文50余篇(責任作者4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發表在Hepat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Am J Pathol、J Immunol、J Molecular Medicine (Berl)?等領域內高影響力期刊上。入選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北京市級人選,被評為“北京市屬高等學校人才強教深化計劃-創新人才” 稱號、“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獲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作為創新團隊負責人主持北京市屬高等學校創新團隊建設與教師職業發展計劃項目。
研究方向:固有免疫與肝臟損傷及修復
招收人數:1人
招收條件:2023年博士畢業,博士論文涉及固有免疫系統特別是肝臟巨噬細胞、肝臟急或慢性損傷、肝臟修復等領域,熟練掌握肝臟急或慢性損傷模型制備方法、肝臟內多種細胞的分離和培養方法、單細胞測序結果的分析和應用等。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
?
謝萍教授
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細胞生物學系副主任,國家優青,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屬高校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榮獲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主要研究方向是蛋白質Neddylation修飾與腫瘤發生發展,主持多項國家級項目,以主要作者在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Cell Reports、Oncogene等發表20多篇學術論文。科學發現包括(主要作者文章,均含共同):① 發現多個新類型Neddylation修飾連接酶,豐富了對蛋白質Neddylation修飾的認識;② 發現多個重要Neddylation修飾底物蛋白,明確了它們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作用機制和生物學功能。
研究方向:蛋白質Neddylation修飾與腫瘤發生發展
招收人數:1人
招收條件:1.具有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等相關專業背景;2. 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發表過至少1篇中科院1區文章;3.具有較好的英文讀寫能力和良好的溝通能力。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
?
?
陳柏安教授
????陳柏安,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實驗動物部副主任,入選2019年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2022年首都醫科大學優秀青年人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研究課題。創建了用于檢測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體液中錯誤折疊蛋白質的超靈敏技術;創建了基于CRISPR/Cas9系統的二細胞胚胎基因編輯技術,為構建胚胎致死基因全身性敲除動物模型提供了可用的方法。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含共同)在Nature Method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發表多篇代表性研究論文。
研究方向:人源化動物模型創建及阿爾茨海默病防治的基礎研究
招收人數:1人
招收條件:1.具有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體健康、年齡一般在35歲以下;2.達到所屬學科的博士后入站標準。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
????鄭君芳教授
????鄭君芳,畢業于北京大學病原生物學系,現任首都醫科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7年和2010年兩次獲得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2008年被確定為北京市科技新星并獲歐亞太平洋網絡獎學金赴維也納醫科大學做訪問學者,所在實驗室在世界蛋白質組學實驗室排名第8,導師為英國科學院院士。2012年獲北京市屬高等學校青年拔尖人才培養資助。主要研究領域為蛋白質組學、蛋白質翻譯后修飾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作用及機制。已在Oncogene, EBioMedicine, FASEB J, Front Oncol等SCI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市局級項目20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
研究方向:腫瘤發生發展機制及腫瘤標志物鑒定
招收人數:1人
招收條件:1.具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相關專業背景,具有與本實驗室研究方向相關的知識、技能、及研究經歷者優先考慮;2.具備較好的科技英語寫作能力,以第一作者發表過至少1篇1區文章,或非1區文章2篇以上3.科研思維活躍,具有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誠實守信,工作細致踏實,認真負責,善于思考和表達,具較強的工作責任心和團隊協作精神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
??
高艷教授
高艷教授,博士生導師。近年來利用基因工程小鼠和建立的動物模型研究代謝相關疾病及腫瘤的表型與發病機制的關系,在動物疾病模型的建立和表型分析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目前專注于脂肪組織的發生與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的發病機制研究,從分子、細胞、組織、器官和動物整體水平進行了多年長期系統性研究,課題組同時對脂代謝與乳腺癌腦轉移的發病機制給予關注。相關研究成果在Metabolism, Molecular Metabolism,?Frontiers in Oncology, BBA -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of Lipids,?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等國際期刊發表研究論文。
研究方向:腫瘤與代謝性疾病研究
招收人數:1
招收條件:1.有扎實的研究功底,發表過SCI文章;2.具有脂肪發生、糖脂代謝相關研究背景。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附件下載: